# AI浪潮下,比技術更稀缺的是信任——為什麼我決定用影片去建立它

我經常在半夜想起一個問題:當 AI 每半年就升級一次,我今天學的東西明天就可能過時,那我們到底在堅持什麼?

這個問題曾經讓我相當沮喪。我看著那些新聞標題,什麼 GPT-5 要來了、什麼模型參數翻倍了、什麼開源工具又免費了——每次都像一陣颶風吹過,讓人感覺自己的努力瞬間貶值。我記得有一陣子,我幾乎每週都在重新學習某個新工具,生怕被淘汰。後來我才明白,我焦慮的其實不是技術本身。

▋ 那些消失無蹤的努力

我花了一年時間精通某個工具,開發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,甚至寫了教程。六個月後,一個新的 AI 工具出現了,以更簡單的方式做了同樣的事。我多年的積累,感覺就像沙灘上的堡壘,一波浪就沖平了。那種無力感是真實的。

許多人都在經歷這個。你花時間建立的技能、寫的代碼、做的優化——這些東西在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,確實有可能變成歷史。這不是說我們不該學習新技術,而是說,單純把時間投進「追逐工具」這件事,本身就是一場追不完的遊戲。

那時我開始問自己:什麼東西是真正不會被取代的?

▋ 信任是唯一的防守

答案浮出來的時候,我有點驚訝自己為什麼沒更早想到——是信任。

想想你的生活,你會輕易相信一個陌生人說的話嗎?不會。但如果是一個你認識多年、經常看到他的內容、了解他思路的人呢?你對他說的話會有一種自然的信任。這不是因為他比別人聰明,而是因為時間和重複的接觸,讓你在潛意識裡對他建立了基礎認知。

信任是會累積的。技術可能半年換一次,但信任不會。一個人對你的認識、對你的了解,這是隨著時間沉澱的。就算你用的工具全部過時了,你和某個人之間的連結不會。這是技術取代不了的。

反過來想,如果我想在 AI 時代活得更踏實一點,我應該做什麼?我的答案是:去建立信任。

▋ 建立信任的三種方式

產品、影片、或人與人的接觸——這三個都可以建立信任。

產品是最直接的,但前提是你要先把人吸引過來;人與人接觸最深度,但規模受限;而影片呢,它介於兩者之間,但它有個獨特的優勢——當 AI 工具出現時,它不是被淘汰,反而是被增強。

我開始用 AI 來幫我生產更多影片內容。不是因為我想偷懶,而是因為我意識到,影片是建立信任最有效的載體。一個人透過影片看到你的思考方式、聽到你的聲音、看到你的表情,這些東西會在他心裡積累。而 AI 工具可以幫我加速這個過程——我可以用更少的時間產出更多高品質的內容,觸及更多人。

▋ 為什麼是影片

產品需要別人先找到你。人與人的接觸受時間和地點限制。但影片不同,它可以被複製、被分享、被無限次地消費。更重要的是,影片保留了「人性」——你的聲音、你的想法、你的節奏,這些東西是 AI 很難完全模擬的。

而當你把 AI 工具整合進拍片流程時,你並沒有失去這些人性的東西。你只是把重複性的工作自動化了——剪輯、字幕、配音、特效——這樣你就能把更多時間投進內容策劃和思考上,讓影片本身更有深度。

我現在的想法是這樣的:不要害怕 AI 會取代你的技能。更重要的是,去思考什麼是 AI 永遠取代不了的——那就是你和別人之間建立的理解和信任。然後利用 AI 工具,更高效地去建立和維持這份信任。

▋ 現在的我

這半年我改變了我的工作節奏。我不再試圖精通每一個新工具,而是把精力放在想清楚我要傳達什麼。然後我用 AI 來幫我快速執行。結果是什麼呢?我產出的影片內容增加了三倍,但我花的時間反而減少了。更重要的是,我感覺不到那種被技術追著跑的焦慮了。

因為我知道,就算工具再怎麼變,我和我的觀眾之間的連結不會消失。他們認識的是我這個人,是我的想法和聲音。工具只是載體,不是核心。

所以我想問你,如果你也在 AI 浪潮裡感到迷茫,你是否考慮過,與其追趕技術,不如去建立信任?這一次,不是用錯誤的方式去相信 AI 會拯救你,而是去思考,怎樣用 AI 去深化你和別人之間真實的連結。

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。

Read more

# 我用 Gemini API 破解了 YouTube 影片秒找關鍵畫面的問題——花了一年才想通的事

在我開始用 Gemini 的 API 之前,我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卡了很久。你知道那種感覺嗎?就是你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市面上的工具就是不給你。 ▋ 那些沒辦法的時代 最一開始,我想做的事很簡單——從 YouTube 影片裡自動找出特定的畫面。聽起來沒什麼,但當你開始想要把它實際執行出來的時候,馬上就撞牆了。OpenAI 的模型?它們根本不讓你直接處理影片內容。Anthropic 的 Claude?同樣的問題,他們也會限制你對影片的存取權限。就像被隔著一層玻璃,明明看得到東西卻摸不著。 我試過各種繞路。有段時間我想用影片截圖搭配 OCR 去識別,但那效率慘到不行。也想過自己寫爬蟲去抓影片的文字敘述檔,但 YouTube 上大多影片根本沒有,或者敘述檔品質爛到不能用。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挫折,感覺就像在黑暗裡摸索,不知道哪條路才是出口。 大概花了快要一年的時間,我一直在想同一個問題,嘗試不同的方法,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失敗。有時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有時候是成本太高根本行不通。那種反覆的無力感,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難受。 ▋ Gemini

By andy

我正在做一個瘋狂的實驗:讓AI掌控我80%的線上形象,看看會發生什麼

老實跟你說,你現在看到的我—聲音、影像、文字—大部分都不是我本人。 這聽起來很詭異,我知道。但這正是重點。 我不是隨便玩玩,也不是為了作秀。我是在親身經歷一個別人都在談論、但很少有人真正去試驗的東西:如果AI能掌控你超過80%的線上生產力,會發生什麼事? ▋ 大多數人的想法都停在20% 現在很多人用AI的方式是這樣的:拿它來寫個開場、潤色個段落、幫忙生成幾張圖。AI扮演的是助手角色,人類才是主導者,還是靠人力來賺錢、維持信譽。這樣當然安全,也很聰明。 但我想知道的是另一個問題。 如果我不是偷偷用AI,而是讓它在前台直接面對你,掌控我80%以上的聲音、文字、影像表現,會怎樣?會崩潰嗎?會被識破嗎?人們會察覺不出來嗎?還是說,這樣的模式本身就會帶來一些我根本預料不到的怪事? 我沒看過有人真的這樣做過,所以我決定自己試試。 ▋ 為什麼我要這樣折騰自己 你可能會問:「為什麼?這不是自找麻煩嗎?」 確實是。但這就像任何真實的實驗一樣,你不下水,你根本不知道水溫。

By andy

別再追風口了——我如何從「快速出產品」的狂歡中走出來,轉向解決自己真正的問題

▋ 那段沉迷「快速出貨」的日子 說實話,當 Vibe Coding 火起來的時候,我也被那種感覺迷住了。能用 AI 這麼快速地把腦子裡的想法變成產品,那種成就感真的滿到爆炸。我記得有一陣子,我幾乎每週都在做新東西——今天做個 X 功能,明天改個 Y 工具,後天又琢磨起 Z 的變體。身邊的人都在說「哇,你動作好快」,我自己也覺得特別充實,彷彿在衝浪一樣踩著科技浪潮的尖端。 但你知道嗎?那種快不是充實,只是上癮。 我現在還記得最清楚的一個例子——我看到有人用生成式 AI 做出超厲害的產品推介功能,能把一堆圖片一鍵轉成專業級的電商影片。那時候我眼睛都亮了,馬上想「這個我也能做,而且我能做得更好」。花了一個禮拜把 MVP 整出來,還挺自豪的。然後呢?Google 用 Nano Banana

By andy

當八十萬粉絲的代價是失去自己:我如何拒絕YouTube的魔鬼交易

我最近想了很久一個問題。如果有人告訴你,只要你改變自己,你就可以擁有幾十萬的粉絲和穩定的收入,但代價是把接下來的每一天都用來製作你不想做的內容——你會簽這個合約嗎? 我聽說有個頻道主,經營了一個擁有八十幾萬粉絲的頻道。老實說,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會先羨慕。但他卻在某一天毅然決然地決定放棄它。不是因為沒有觀眾,而是因為觀眾要他做的事,和他真正想做的事完全相反。演算法喜歡他拍的某些題材,但那些是他最討厭拍的。他想拍的內容呢?流量一般般。在這樣的煎熬裡,他的身心靈一點一點崩潰,直到他決定停止更新。 ▋ 我也在同樣的十字路口站過 我之前有段時間,每週都按時發影片。那時候我慢慢發現了一個模式——流量喜歡我拍的 Cloud Code 相關主題。但這就是問題啊。我本來每週的工作不是只有做這個東西。我在做很多不同的東西,但觀眾似乎只想看那一種。 一開始我試著迎合。每週硬擠出時間來拍這類內容,一邊做著我真正在做的工作,一邊為了維持這個頻道的「人設」而活著。慢慢地,拍影片變成了一種義務,而不是分享。我開始在上傳前就感到疲憊,甚至在發布後才是最累的。不是因為工作量大,而是因為一種莫名的虛無感。

By an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