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模型進化太慢?測試Grok FAST後,我發現:智力提升20%,但短期還不夠用
最近,我沉迷於測試各種AI模型來改寫文章, 試圖找出最適合內容創作的工具。
核心議題是AI在處理複雜任務時的表現, 尤其是像Grok FAST這樣價格僅為一般模型四分之一的「迷你級」選擇。
雖然它聽起來划算,但實際測試卻充滿挑戰, 讓我重新思考AI成長的速度與潛力。
▋
在測試改寫文章時, 我發現Grok FAST經常產生「幻覺連結」—— 那些不存在的、虛構的參考來源。
這讓我原本的期待落空: 它雖然便宜25%, 但在生成可靠內容上, 仍遠遠落後於更昂貴的模型。
背景來說, 「幻覺」是AI常見問題, 指模型編造事實, 尤其在低成本版本中更明顯。
我的測試顯示, 簡單改寫還可, 但一涉及事實查證, 就容易出錯。
▋
複雜任務的挑戰
過去,我多次嘗試讓AI處理高難度工作, 例如從一篇文章中提取六個關鍵重點, 並為每個重點梳理大標、主標和小標。
結果很清楚: 只有「越聰明」的模型才能勝任。
例如,頂級模型如GPT-4能精準結構化內容, 而Grok FAST等低階版往往混亂無章。
這讓我反思: 每年AI模型都在進化, 理論上便宜模型應能逐步接手這些任務。
但實際速度不如預期樂觀—— 短期內,你可能會沮喪地想:「怎麼還沒發生?」
▋
個人觀察:短期失望,長期驚人
我的思考過程是這樣的: 一開始,我以為AI成長像摩爾定律般指數上升, 用更便宜的工具就能搞定一切。
但測試後, 我看到現實的落差。
好消息來自網路社群: 其他用戶反映, 相同模型的「智力」感覺提升了約20%。
例如,過去的任務成功率50%, 現在可能升到70%, 但仍不穩定。
這就像一場馬拉松: 短期看,進展緩慢得讓人洩氣; 長期來,潛力卻恐怖到能超越人類判斷。
我甚至每天提醒自己: 「AI的大腦很快就會比你平常的任何決策都更好。」
這份信念, 激勵我不斷優化流程。
▋
引入AI的實踐小故事
分享一個我的小實驗: 我試著將內容生成流程全AI化—— 從原始想法, 快速轉成HTML網頁結構, 再轉圖片,或改寫成適合不同平台的文章。
例如,用AI將一篇草稿變成社群貼文, 強調「如何將表達轉換成最適媒介」。
起初,輸出雜亂, 但經過迭代, 效率提升了至少三倍。
關鍵是: 任務不會變, 但模型和流程會改善。
如果你生活中有不完善環節, 不妨試試引入AI—— 從簡單改寫開始, 逐步建構自動化。
▋
總結與啟發
總之,AI模型如Grok FAST雖有幻覺問題, 但整體智力正以20%的速度成長, 長期將帶來革命性改變。
我的觀點: 別被短期挫折嚇倒, 堅定相信並行動, 將AI融入日常,就能看到轉變。
這不僅是工具升級, 更是思維轉變—— 從等待完美模型, 到主動優化流程。
你呢? 有沒有類似AI測試經驗? 或許你的生活流程,也能藉AI改善?
歡迎留言分享想法, 一起討論AI的未來!
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