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專案9成失敗的真相:技術再強也沒用,關鍵在「工程師和使用者能否說上話」
我在公司推過不少AI專案,慢慢領悟到一個扎心的事實——很多人搞反了。我們總以為AI失敗是因為技術不夠牛、功能不夠酷、或使用者太難搞,但其實根本不是。失敗的原因很單純:工程師和使用者根本沒在同一頻道上。
▋ 我們都曾犯過的錯
還記得之前有個專案,技術團隊拿出來的東西真的很亮眼。架構漂亮、演算法先進、功能堆得滿滿的。我看著那套系統的介紹文件,心想「這次肯定會轟動」。結果呢?上線後沒人用。沒人用。
反過來,也有專案是使用者把他們的需求講得天花亂墜。「我們需要這個功能、那個功能,還有這個自動化流程,最好再加上那個整合……」工程師在旁邊狂記筆記,眼神發光。大家都很興奮。然後開發開發開發,最後交付的東西,使用者看一眼就說「欸,這不是我要的」。
你知道最氣的是什麼嗎?雙方都沒錯。工程師做的技術沒問題,使用者說的需求也沒問題。問題在於中間那條線斷掉了——他們根本沒有真正對話過。
▋ 為什麼使用者會不買單
我後來才理解,使用者其實不在乎你的技術有多強。他們不會坐下來說「我想要一個用神經網路訓練過的系統」。他們只會說「欸,我現在每天要處理這堆文件,超煩的」。
工程師聽到這句話,腦子裡想的是「好,我用最新的模型來幫你自動處理」。但使用者真正的痛點可能根本不在自動化,也許是「我處理完以後,主管從來不信我的判斷」或「系統一出錯我就得全部重做」。
所以當產品上線了,再強的AI也救不了。因為你解決的根本不是真正的問題。
我們現在還有另一個常見的情況——工程師問「你需要什麼?」,使用者開始講他的困境,講了半小時,工程師卻沒真的聽進去。雙方各說各的話,最後工程師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,當然就是四不像。
▋ 一個專案能活下去的祕密
一個AI專案要真的被人用起來,甚至用得開心,只有一個條件:使用者要感覺到他有參與,他的聲音有人在聽。
這聽起來很心靈雞湯,但實際上超重要。當使用者知道「這個功能是因為我提出來的」、「工程師還有問我的想法」,他就會想試試看、會給建議、會把這個工具推薦給同事。這種使用者粘著度,比任何行銷都有效。
反過來,如果使用者覺得「這是上面硬塞給我的東西,我根本沒被問過意見」,他才不管你的AI有多神奇,就是不用。這時候工程師再急也沒辦法。
而且,使用者的反饋要有回應。他說了問題、提了建議,然後呢?石沉大海嗎?那下次他就不會再說了。如果他看到「欸,我上次講的那個問題,這個版本修好了」,他會爆炸開心,會變成你最忠實的擁護者。
▋ 為什麼我們一直在「拿著錘子找釘子」
科技發展得超快,新的AI技術一直冒出來。我們有時候就是會被炫花眼——「欸這個技術很新欸,我們用這個做點什麼吧」。但這就像拿著一把錘子到處敲,看有沒有釘子在。
問題是,使用者根本不想被當釘子敲。他們有自己的問題,他們要的是有人能直接幫他解決,而不是被迫去學會使用某個新工具。他們不想說「為了用你的AI系統,我得改變我的工作流程」。他們想說的是「你這個東西直接就解決我的麻煩,我愛死了」。
這時候就輪到產品經理出場了。
▋ 產品經理最難的功課
產品經理要做的,就是在這個漩渦中心保持平衡。一邊是工程師說「我們有什麼能力」,另一邊是使用者說「我們有什麼需求」,產品經理要在中間找到真正值得做的交集。
但這不是簡單的「兩個都聽」。而是要有判斷力——知道哪些功能是大多數人真的會用的,哪些只是某一個人的特殊需求。要會說「不」,即使那個需求來自很有權力的人。要能排優先順序,因為資源永遠有限。
最重要的是,要能把工程師的專業術語翻譯成使用者能懂的語言,也要能把使用者模糊的痛點翻譯成工程師能實作的清楚需求。這才是真正的「連結」。
▋ 初期的勝利有多重要
還有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點——初期要贏。
別想一口吃成大胖子。第一版不用完美,但一定要快、一定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、一定要讓人用了以後眼睛一亮。「哦,原來可以這樣用」。
而且成本要控制得好。讓大家看到「用少少的資源,卻換來這麼大的效益提升」,下一輪預算就會滾滾來。反過來,如果第一個專案就投入巨資卻沒什麼成果,所有人對AI都會變得保留和懷疑。
▋ 現在的我
說了這麼多,歸根結柢就一件事:連結比技術重要。
技術會一直進化,新的AI工具會不斷出現,越來越快、越來越多、越來越聰明。但使用者的需求永遠在那邊等著你。不是等著你拿最新的技術去轟炸他們,而是等著有人真正去聽他們說話,理解他們的痛點,然後一起找到解法。
如果你是工程師,問問自己有沒有真的和使用者對過話。如果你是使用者,別被技術術語嚇到,要大聲說出你的需求。如果你是產品經理或決策者,就是要在這之間架一座橋,讓雙方一起創造東西,而不是各唱各的調。
現在新的AI東西一直冒出來,但我一點都不擔心。因為只要你能做到「連結」,技術只是輔助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