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再追風口了——我如何從「快速出產品」的狂歡中走出來,轉向解決自己真正的問題
▋ 那段沉迷「快速出貨」的日子
說實話,當 Vibe Coding 火起來的時候,我也被那種感覺迷住了。能用 AI 這麼快速地把腦子裡的想法變成產品,那種成就感真的滿到爆炸。我記得有一陣子,我幾乎每週都在做新東西——今天做個 X 功能,明天改個 Y 工具,後天又琢磨起 Z 的變體。身邊的人都在說「哇,你動作好快」,我自己也覺得特別充實,彷彿在衝浪一樣踩著科技浪潮的尖端。
但你知道嗎?那種快不是充實,只是上癮。
我現在還記得最清楚的一個例子——我看到有人用生成式 AI 做出超厲害的產品推介功能,能把一堆圖片一鍵轉成專業級的電商影片。那時候我眼睛都亮了,馬上想「這個我也能做,而且我能做得更好」。花了一個禮拜把 MVP 整出來,還挺自豪的。然後呢?Google 用 Nano Banana 免費砸進來了。一天 100 張免費額度。
那一刻我才真正停下來想:一個新創公司怎麼可能跟得上 Google 這種燒錢的方式?我再快、再聰明,也快不過一個有無限資源的科技巨人。
▋ 追風口的真相——你永遠在替大公司試水
我開始梳理自己做過的那些「風口項目」,才發現一個規律:幾乎所有火起來的熱點主題,本質上都是某些大公司還沒有、或者說還沒有「官方推出」的功能。一旦 Google、OpenAI、Meta 這些巨頭看上眼,他們用幾個月的時間、無限的工程師資源,加上免費或超便宜的定價,就能把你辛苦做的東西原地爆炸。
最可怕的不是被碾壓——而是你根本無法贏。
你做的越好,你的成功就越能證明市場有需求,也就越能吸引大公司的注意力。你像是在替巨頭驗證市場、鋪路、教育用戶。等到他們進場的時候,你已經用完了資金、用完了精力,還要眼睜睜看著他們免費吃掉這個市場。這不是失敗,這是系統性的被設計出來的失敗。
我承認當時有好一段時間,我對這個認知感到很沮喪。那種感覺就像你拼命跑步,結果發現自己一直在跑步機上,根本沒往前移動半分。
▋ 真正的轉折——開始只為自己做東西
直到某個下午,我停下來問自己一個很簡單的問題:「我最想解決什麼問題?」
不是「什麼東西現在很紅」,而是「什麼是我每天都在遇到、每次都很煩、如果有人能幫我解決我就願意花錢」的問題。
我發現了幾個——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,就是我自己工作和生活裡真實存在的痛點。當我開始往這個方向做東西的時候,一切都變了。
首先,我根本不擔心用戶的回饋週期。因為用戶就是我。我需要什麼功能,我自己就知道。不用花時間去用戶調研、去猜測、去反覆迭代去滿足某個假想的市場。我直接做,然後直接用。
其次,我完全不怕競爭者。因為競爭者為什麼要進來?Google 為什麼要做一個只有我在用、只解決我這一個非常具體、非常小眾的問題的工具?他們根本看不上。風口是因為有「市場潛力」,而我解決的問題恰好因為很個人化、很邊緣化,反而變成了我的護城河。
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事——當我開始用這種心態做東西的時候,真的有人過來說「欸,這個解決我的痛點了」。有些人甚至主動問能不能幫忙改進。因為他們在某個環節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。這時候,歡迎競爭者變成了真的——因為越多人想解決同一個問題,反而讓我這個工具變得更有價值,而不是被淘汰。
▋ 現在的想法
說到底,我放下的不是「做東西」,而是放下了對「趕風口」這個虛幻遊戲的迷戀。當你只為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,心反而寬了。不用每天刷新科技新聞去看有什麼新概念要趕快學、新工具要趕快用。做東西變成了一個真實的過程,而不是一場消耗戰。
我想問你——你現在在追什麼?是在追某個熱點項目,還是有一個真正困擾你很久、你一直想解決但沒人做的問題?
我很好奇。我們可以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