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創業失敗後我才懂:眼界決定天花板,我為什麼每天追蹤全球AI資訊

我還記得創業失敗那段時間的感受。不是因為產品不好、不是因為技術不行,而是坐在台灣辦公室裡,我們一直在和自己玩。後來才明白,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在幹什麼。

那次失敗其實給了我一個很狠的一巴掌。當時我在想,為什麼同樣的想法,美國已經有人做出來了?為什麼我們總是慢半拍?答案很簡單:因為我們的眼界卡在台灣。市場小、資訊晚、決策也慢。當全球創業者都在衝的時候,我們還在看去年的新聞。

▋ 出國工作改變了我的視角

後來我出國工作了一段時間。這段經歷改變了我對「資訊」的理解。我才發現,其實我們缺的根本不是聰明才智,缺的就是「第一線的資訊」。差一天拿到資訊和晚兩個禮拜拿到資訊,在創業的世界裡可能就是生死之差。

在國外的日子,我開始習慣每天刷Twitter、看最新的Hacker News、追蹤業界的關鍵人物。那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,資訊戰其實就在發生——那些走在前面的人,就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早知道一些東西。而我之前根本沒意識到這一點。

▋ 決定做一個「資訊轉運站」

所以才有了現在的頻道。與其每個人都像我一樣累死累活地四處尋找資訊,不如我來幫大家把全球最前沿的東西篩一遍、整理一遍、傳下去。

這個頻道的邏輯很簡單:Twitter上每天都有最新的AI趨勢和產業動態,我會盯著;YouTube上那些國際大咖的最新教學和案例分享,我會挑出精華給你們;然後加上我自己這些年試過的AI工具經驗和踩過的坑。這樣一來,大家就不用像我當年那樣,花一年時間才明白的東西,你們可能三個月就吸收到了。

說白了,我就是在幫大家「減少資訊的獲取成本」。

▋ 為什麼要這樣做

老實說,這也是為了我自己。AI相關的資訊實在太爆炸了。每天新工具、新模型、新應用層出不窮,你根本追不完。如果沒有一個系統的方式去篩選和整理,最後的結果就是淹沒在資訊海裡,什麼都看但什麼都沒記住。

所以我一直在試著建造一套流程——不是要我花更多時間,反而是要用更聰明的方式,確保吸收到的都是真正有價值的資訊。這套流程對我有用,對你們應該也有用。

我希望創業的人、想跟上時代的人,都可以在這邊每天吸收到最新、最豐富、最實用的東西。不是為了看起來很厲害,而是真的能用上。

▋ 不止於資訊,還有更多可能

但坦白講,光分享資訊還不夠。資訊終究只是資訊,真正的價值在於做點什麼。所以這個頻道的另一層目的,是我想和大家一起,基於這些資訊去開發真正有用的SaaS服務。

我不是想開一個資訊聚合網站就完了。我想的是,當我們都吸收到同一套資訊、看到同樣的機會之後,我們能不能一起把想法變成產品?那才是真正的價值。

所以我們現在做的,只是第一步。未來可能會看到一些新的工具、新的服務從這裡誕生。

▋ 邀請你們一起參與

如果你有什麼建議,或者有想看到的資訊方向,真的很歡迎說出來。我不是想一個人決定頻道的走向,這應該是大家一起共同創造的東西。

也許你想看更多的案例分享?也許你想深入某個特定的AI領域?也許你根本有更好的想法?都歡迎。我們可以一起在這邊成長,一起發現機會,甚至一起把機會變成生意。

這不只是一個資訊頻道,更像是一個面向全球、但根植於台灣的創業者社群。我們一起看世界,然後一起做點什麼。

Read more

# 我用 Gemini API 破解了 YouTube 影片秒找關鍵畫面的問題——花了一年才想通的事

在我開始用 Gemini 的 API 之前,我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卡了很久。你知道那種感覺嗎?就是你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市面上的工具就是不給你。 ▋ 那些沒辦法的時代 最一開始,我想做的事很簡單——從 YouTube 影片裡自動找出特定的畫面。聽起來沒什麼,但當你開始想要把它實際執行出來的時候,馬上就撞牆了。OpenAI 的模型?它們根本不讓你直接處理影片內容。Anthropic 的 Claude?同樣的問題,他們也會限制你對影片的存取權限。就像被隔著一層玻璃,明明看得到東西卻摸不著。 我試過各種繞路。有段時間我想用影片截圖搭配 OCR 去識別,但那效率慘到不行。也想過自己寫爬蟲去抓影片的文字敘述檔,但 YouTube 上大多影片根本沒有,或者敘述檔品質爛到不能用。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挫折,感覺就像在黑暗裡摸索,不知道哪條路才是出口。 大概花了快要一年的時間,我一直在想同一個問題,嘗試不同的方法,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失敗。有時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有時候是成本太高根本行不通。那種反覆的無力感,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難受。 ▋ Gemini

By andy

我正在做一個瘋狂的實驗:讓AI掌控我80%的線上形象,看看會發生什麼

老實跟你說,你現在看到的我—聲音、影像、文字—大部分都不是我本人。 這聽起來很詭異,我知道。但這正是重點。 我不是隨便玩玩,也不是為了作秀。我是在親身經歷一個別人都在談論、但很少有人真正去試驗的東西:如果AI能掌控你超過80%的線上生產力,會發生什麼事? ▋ 大多數人的想法都停在20% 現在很多人用AI的方式是這樣的:拿它來寫個開場、潤色個段落、幫忙生成幾張圖。AI扮演的是助手角色,人類才是主導者,還是靠人力來賺錢、維持信譽。這樣當然安全,也很聰明。 但我想知道的是另一個問題。 如果我不是偷偷用AI,而是讓它在前台直接面對你,掌控我80%以上的聲音、文字、影像表現,會怎樣?會崩潰嗎?會被識破嗎?人們會察覺不出來嗎?還是說,這樣的模式本身就會帶來一些我根本預料不到的怪事? 我沒看過有人真的這樣做過,所以我決定自己試試。 ▋ 為什麼我要這樣折騰自己 你可能會問:「為什麼?這不是自找麻煩嗎?」 確實是。但這就像任何真實的實驗一樣,你不下水,你根本不知道水溫。

By andy

別再追風口了——我如何從「快速出產品」的狂歡中走出來,轉向解決自己真正的問題

▋ 那段沉迷「快速出貨」的日子 說實話,當 Vibe Coding 火起來的時候,我也被那種感覺迷住了。能用 AI 這麼快速地把腦子裡的想法變成產品,那種成就感真的滿到爆炸。我記得有一陣子,我幾乎每週都在做新東西——今天做個 X 功能,明天改個 Y 工具,後天又琢磨起 Z 的變體。身邊的人都在說「哇,你動作好快」,我自己也覺得特別充實,彷彿在衝浪一樣踩著科技浪潮的尖端。 但你知道嗎?那種快不是充實,只是上癮。 我現在還記得最清楚的一個例子——我看到有人用生成式 AI 做出超厲害的產品推介功能,能把一堆圖片一鍵轉成專業級的電商影片。那時候我眼睛都亮了,馬上想「這個我也能做,而且我能做得更好」。花了一個禮拜把 MVP 整出來,還挺自豪的。然後呢?Google 用 Nano Banana

By andy

當八十萬粉絲的代價是失去自己:我如何拒絕YouTube的魔鬼交易

我最近想了很久一個問題。如果有人告訴你,只要你改變自己,你就可以擁有幾十萬的粉絲和穩定的收入,但代價是把接下來的每一天都用來製作你不想做的內容——你會簽這個合約嗎? 我聽說有個頻道主,經營了一個擁有八十幾萬粉絲的頻道。老實說,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會先羨慕。但他卻在某一天毅然決然地決定放棄它。不是因為沒有觀眾,而是因為觀眾要他做的事,和他真正想做的事完全相反。演算法喜歡他拍的某些題材,但那些是他最討厭拍的。他想拍的內容呢?流量一般般。在這樣的煎熬裡,他的身心靈一點一點崩潰,直到他決定停止更新。 ▋ 我也在同樣的十字路口站過 我之前有段時間,每週都按時發影片。那時候我慢慢發現了一個模式——流量喜歡我拍的 Cloud Code 相關主題。但這就是問題啊。我本來每週的工作不是只有做這個東西。我在做很多不同的東西,但觀眾似乎只想看那一種。 一開始我試著迎合。每週硬擠出時間來拍這類內容,一邊做著我真正在做的工作,一邊為了維持這個頻道的「人設」而活著。慢慢地,拍影片變成了一種義務,而不是分享。我開始在上傳前就感到疲憊,甚至在發布後才是最累的。不是因為工作量大,而是因為一種莫名的虛無感。

By an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