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18分鐘內用AI把想法變成可測試產品:Vibe Coding 實戰全流程(含關鍵數據與風險)

如何在18分鐘內用AI把想法變成可測試產品:Vibe Coding 實戰全流程(含關鍵數據與風險)

導言 Grace Leung 在這支影片中示範如何以「產品思維」結合 AI 工具,將一個語言學習平台的想法在短時間內轉為可上線的 MVP。她提醒:「The biggest challenge most founders, product manager face is no longer building. Building is cheap. Nowadays with AI, it is building something people actually want.」(「最大挑戰不再是建置本身,而是用 AI 建出真實被需要的產品。」)本篇深度分析將系統化整理她示範的三階段流程、關鍵時間與數據、實務操作要點、風險與檢核清單,並補充背景說明與可直接執行的建議。

Grace 提出的流程分為三大階段,強調「以使用者為先」: 1. AI 市場研究(AI Market Research)——用 AI 深入了解目標族群與痛點。
2. AI 產品準備(AI Product Prep)——把研究結果整理成產品需求文件(PRD),並提供視覺參考。
3. AI 建置(AI Build / Vibe Coding)——把 PRD 與視覺稿交給 vibe coding 平台(示範用 Base44)快速產出可用 App。

關鍵數字(影片中示例時間) - 深度研究輸出:大約 8 分鐘 得到完整報告
- 初次生成初版 App:約 5 分鐘
- 補建遺漏頁面並更新整體應用:約 3 分鐘
- 語音自評例子:一次測試得到 95%(近乎完美),故意唸錯得 60%(需加強)
- 平台註冊優惠:Grace 提到可使用她的註冊代碼取得額外「10 個免費點數」

第一階段:AI 市場研究——以資料驗證想法

主題:用 AI 做深度使用者研究,避免「憑直覺做產品」 - 作法與工具:在影片中 Grace 使用 ChatGPT 的 Deep Research(也建議可用 Gemini、Claude、Grok 等),並特別要求模型抓取「Reddit 等論壇的真實用戶回饋」以確保研究不是空洞概述。
- 產出:一份包含「競品核心功能」、「市場回饋」、「用戶痛點」與「功能缺口(feature gap)」的綜合報告。Grace 強調:「feature gap 告訴你市場上存在的機會,以及產品第一版應該具備的功能。」
- 實務檢核:若研究報告中未出現真實用戶引用或具體情境(例如工作場景、職務角色、使用頻率),就要要求 AI 補上具體例子或原始論壇引用。

第二階段:AI 產品準備——把「想法」變成可執行的 PRD

主題:產出可直接交給 vibe coding 的精簡 PRD - 關鍵要素:產品簡述、目標受眾、3 個核心功能、必要的使用者旅程(user journey / user flows)、設計指引、第一版 MVP 範圍。
- 原則:「garbage in, garbage out」— Grace 引用該觀念警告:輸入越明確,AI 產出的產品越有價值。
- 視覺參考:除了文字 PRD,還要上傳 2–3 張競品或範例截圖做布局與配色指引。Grace 解釋:「產品需求告訴 AI 要做什麼,截圖告訴 AI 要怎麼呈現。」
- 建議驗收點:確認 PRD 是否能回答「使用者第一個進入頁面要看到什麼」「MVP 哪些功能必須可用」「如何衡量上線 1–2 週的成功(指標)?」

第三階段:AI 建置(以 Base44 示範)——快速把 MVP 推到可測試狀態

主題:使用 vibe coding 平台(Base44)把 PRD 與視覺稿自動轉為應用 - 註冊與資源:Base44 可免費註冊並會給予初始免費點數;Grace 表示「使用她提供的註冊代碼可額外取得 10 個免費點數」。
- 操作流程重點: - 上傳 PRD 與參考截圖至平台的 prompt / attachments。
- 平台開始生成頁面與模組(示範中「約 5 分鐘」完成初次建置)。
- 若有未完成的頁面,向平台指示「Build missing functional pages」,約 3 分鐘可補建並更新應用。
- 平台內建資料庫、後端介面與分析面板,且可匯出程式碼檔案供有技術背景的人檢視或二次開發。
- 進階功能示範: - 發音練習:Base44 自動整合 TTS / ASR(語音合成與語音辨識),Grace 未額外接 API 仍得到「發音播放」與「錄音評分」。
- 例子數據:錄音評分示範一次 95%(接近完美),另一次刻意唸錯得 60%(平台回饋具體改進方向)。
- 視覺與編輯:可直接視覺化編輯元素(改顏色、標題),也能用 chat 模式先詢問建議再下指令變更。

實務注意事項與限制(不可忽視的風險)

主題:AI 建置的盲點、需要人工參與的環節與安全考量 - 輸入品質決定輸出品質:Grace 多次強調 PRD 的重要性,否則產出會「模糊不實用」。
- AI 可能理解錯誤或格式不符:示範中她要求詞彙顯示音標,但 AI 一開始顯示 IPA,非預期格式;後來透過回滾(revert)與重試修正。
- 不是取代工程師:vibe coding 目的在於「快速驗證市場」,而非永遠替代工程團隊。Grace 提醒要能「在遇到障礙時跳出工具,找對 AI 或工程方式解決」。
- 安全與隱私:即使非技術創作者也應執行安全檢查——Base44 提供內建安全掃描(security scan),Grace 建議若沒有技術背景,仍找有經驗的人審查程式碼與 DB 權限設定。
- 商業驗證仍需人為設計:一個可上線的 App 並不等於有人會付錢。影片示範建立 waitlist 與整合 Stripe 以驗證「是否有人願意付費」。

操作細節補充(可直接套用的清單)

主題:從想法到上線的具體檢查表 1. 研究階段(輸出檢核): - 是否包含真實論壇/評論引用?(如 Reddit 範例)
- 是否列出至少 3 個使用者痛點與 3 個競品功能對比?
2. PRD(內容檢核): - 明確敘述「目標使用者」與「核心場景」
- 列出「前三個 MVP 功能」與預期 KPI(如註冊轉換率、次日留存)
- 上傳至少 2 張視覺參考截圖
3. 建置(平台設定): - 啟用驗證(Email / Google)並設定「公開但需登入」的應用可見性
- 執行安全掃描並修復關鍵漏洞(資料庫權限、API key 暴露)
4. 上線後驗證: - 建立 Waitlist 並捕捉 Email(可匯出 CSV)
- 若可能,整合 Stripe 做付費驗證(最低可行收費)
- 以迭代方式收集使用者反饋並優先修正高影響功能

實戰心得與策略性建議(Grace 的三大原則)

主題:如何用 AI 作為「建造夥伴」而非萬能解方 1. Think product first(以產品為先)——先有清晰產品願景與問題陳述,再用 AI 做執行。
2. Shift fast, fail fast(快速實測、快速修正)——用最小可行產品換取用戶回饋,第一版不必完美。
3. Leverage the right AI(選對工具)——若遇到瓶頸,匯出檔案並用合適的 AI(或工程師)做除錯或補強。Grace 自述:「我把專案匯出給 ChatGPT 檢視程式碼後,一次就修好問題。」(示範為她實務經驗,不保證對所有情況適用)

評估:Vibe Coding 的適用場景與限制

主題:何時應該使用 vibe coding?何時需要傳統開發? - 適合場景: - 早期驗證產品構想、收集用戶數據與行為(waitlist、MVP)。
- 非技術創辦人想快速展示概念給投資者或測試市場。
- 不適合(或需小心): - 高度客製化、需複雜後端運算或專屬安全需求的產品。
- 長期規模化營運,可能需轉換至傳統工程堆栈以優化成本與維運。

結語與建議(行動導向) 主題:把握「產品思維」才是關鍵 Grace 的示範清楚傳達一個核心訊息:「AI 讓建造更快,但不會自動替你找到要解決的真實問題。」把時間花在研究與 PRD 上,利用 vibe coding 快速把第一個可測版本上線、驗證付費意願與用戶行為,然後以資料驅動的方式迭代。實作建議:先投入小量資源做市場驗證(例如建立 waitlist、設最低付費方案),若數據正向,再投資工程化與安全強化。

參考資料(原影片) YouTube 連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EqwsGD3gQI

若需,我可以: - 幫你把這個流程套到你的產品構想,產出一份可用於 vibe coding 的 PRD 範本;或
- 針對影片示範中的 PRD 做逐項檢視並提供改進建議。需哪一項請告訴我。

Read more

# 我用 Gemini API 破解了 YouTube 影片秒找關鍵畫面的問題——花了一年才想通的事

在我開始用 Gemini 的 API 之前,我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卡了很久。你知道那種感覺嗎?就是你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市面上的工具就是不給你。 ▋ 那些沒辦法的時代 最一開始,我想做的事很簡單——從 YouTube 影片裡自動找出特定的畫面。聽起來沒什麼,但當你開始想要把它實際執行出來的時候,馬上就撞牆了。OpenAI 的模型?它們根本不讓你直接處理影片內容。Anthropic 的 Claude?同樣的問題,他們也會限制你對影片的存取權限。就像被隔著一層玻璃,明明看得到東西卻摸不著。 我試過各種繞路。有段時間我想用影片截圖搭配 OCR 去識別,但那效率慘到不行。也想過自己寫爬蟲去抓影片的文字敘述檔,但 YouTube 上大多影片根本沒有,或者敘述檔品質爛到不能用。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挫折,感覺就像在黑暗裡摸索,不知道哪條路才是出口。 大概花了快要一年的時間,我一直在想同一個問題,嘗試不同的方法,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失敗。有時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有時候是成本太高根本行不通。那種反覆的無力感,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難受。 ▋ Gemini

By andy

我正在做一個瘋狂的實驗:讓AI掌控我80%的線上形象,看看會發生什麼

老實跟你說,你現在看到的我—聲音、影像、文字—大部分都不是我本人。 這聽起來很詭異,我知道。但這正是重點。 我不是隨便玩玩,也不是為了作秀。我是在親身經歷一個別人都在談論、但很少有人真正去試驗的東西:如果AI能掌控你超過80%的線上生產力,會發生什麼事? ▋ 大多數人的想法都停在20% 現在很多人用AI的方式是這樣的:拿它來寫個開場、潤色個段落、幫忙生成幾張圖。AI扮演的是助手角色,人類才是主導者,還是靠人力來賺錢、維持信譽。這樣當然安全,也很聰明。 但我想知道的是另一個問題。 如果我不是偷偷用AI,而是讓它在前台直接面對你,掌控我80%以上的聲音、文字、影像表現,會怎樣?會崩潰嗎?會被識破嗎?人們會察覺不出來嗎?還是說,這樣的模式本身就會帶來一些我根本預料不到的怪事? 我沒看過有人真的這樣做過,所以我決定自己試試。 ▋ 為什麼我要這樣折騰自己 你可能會問:「為什麼?這不是自找麻煩嗎?」 確實是。但這就像任何真實的實驗一樣,你不下水,你根本不知道水溫。

By andy

別再追風口了——我如何從「快速出產品」的狂歡中走出來,轉向解決自己真正的問題

▋ 那段沉迷「快速出貨」的日子 說實話,當 Vibe Coding 火起來的時候,我也被那種感覺迷住了。能用 AI 這麼快速地把腦子裡的想法變成產品,那種成就感真的滿到爆炸。我記得有一陣子,我幾乎每週都在做新東西——今天做個 X 功能,明天改個 Y 工具,後天又琢磨起 Z 的變體。身邊的人都在說「哇,你動作好快」,我自己也覺得特別充實,彷彿在衝浪一樣踩著科技浪潮的尖端。 但你知道嗎?那種快不是充實,只是上癮。 我現在還記得最清楚的一個例子——我看到有人用生成式 AI 做出超厲害的產品推介功能,能把一堆圖片一鍵轉成專業級的電商影片。那時候我眼睛都亮了,馬上想「這個我也能做,而且我能做得更好」。花了一個禮拜把 MVP 整出來,還挺自豪的。然後呢?Google 用 Nano Banana

By andy

當八十萬粉絲的代價是失去自己:我如何拒絕YouTube的魔鬼交易

我最近想了很久一個問題。如果有人告訴你,只要你改變自己,你就可以擁有幾十萬的粉絲和穩定的收入,但代價是把接下來的每一天都用來製作你不想做的內容——你會簽這個合約嗎? 我聽說有個頻道主,經營了一個擁有八十幾萬粉絲的頻道。老實說,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會先羨慕。但他卻在某一天毅然決然地決定放棄它。不是因為沒有觀眾,而是因為觀眾要他做的事,和他真正想做的事完全相反。演算法喜歡他拍的某些題材,但那些是他最討厭拍的。他想拍的內容呢?流量一般般。在這樣的煎熬裡,他的身心靈一點一點崩潰,直到他決定停止更新。 ▋ 我也在同樣的十字路口站過 我之前有段時間,每週都按時發影片。那時候我慢慢發現了一個模式——流量喜歡我拍的 Cloud Code 相關主題。但這就是問題啊。我本來每週的工作不是只有做這個東西。我在做很多不同的東西,但觀眾似乎只想看那一種。 一開始我試著迎合。每週硬擠出時間來拍這類內容,一邊做著我真正在做的工作,一邊為了維持這個頻道的「人設」而活著。慢慢地,拍影片變成了一種義務,而不是分享。我開始在上傳前就感到疲憊,甚至在發布後才是最累的。不是因為工作量大,而是因為一種莫名的虛無感。

By an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