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正在做一個瘋狂的實驗:讓AI掌控我80%的線上形象,看看會發生什麼

老實跟你說,你現在看到的我—聲音、影像、文字—大部分都不是我本人。

這聽起來很詭異,我知道。但這正是重點。

我不是隨便玩玩,也不是為了作秀。我是在親身經歷一個別人都在談論、但很少有人真正去試驗的東西:如果AI能掌控你超過80%的線上生產力,會發生什麼事?

▋ 大多數人的想法都停在20%

現在很多人用AI的方式是這樣的:拿它來寫個開場、潤色個段落、幫忙生成幾張圖。AI扮演的是助手角色,人類才是主導者,還是靠人力來賺錢、維持信譽。這樣當然安全,也很聰明。

但我想知道的是另一個問題。

如果我不是偷偷用AI,而是讓它在前台直接面對你,掌控我80%以上的聲音、文字、影像表現,會怎樣?會崩潰嗎?會被識破嗎?人們會察覺不出來嗎?還是說,這樣的模式本身就會帶來一些我根本預料不到的怪事?

我沒看過有人真的這樣做過,所以我決定自己試試。

▋ 為什麼我要這樣折騰自己

你可能會問:「為什麼?這不是自找麻煩嗎?」

確實是。但這就像任何真實的實驗一樣,你不下水,你根本不知道水溫。你不親身試過,你永遠不會真正理解那些奇怪的事會怎麼發生。

這些日子裡,我經歷了一堆你想像不到的詭異狀況。文字開始出現莫名其妙的斷層。聲音語調會突然不穩定。影像會有違和感。發文的邏輯有時候會跳針。這些不是系統故障,而是當AI開始代替一個人表達的時候,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的東西。

某些時刻,連我自己都會被自己「製造出來」的內容搞困惑。

▋ 你看不到的那些怪事

比如說,我會收到一條我「發」的貼文,看起來很像我的風格,但又有點不太對。語調差一點點。某些詞彙的用法不太是我習慣的邏輯。表達的著急感不是我的節奏。一開始還會懷疑,但現在我已經習慣跟這種「幾乎但不完全是我」的版本共存了。

更詭異的是,有時候我根本不記得某些發文是我說的還是AI說的。邊界開始模糊。

▋ 為什麼要分享這個瘋狂的過程

因為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,這是一個關於信任、真實、和未來的問題

如果AI可以完美複製一個人的表達方式,那人類在網路上的身份還值錢嗎?如果我們都開始習慣被AI「代理」,我們會失去什麼?又會得到什麼?這些問題不是哲學理論,是會在5年、10年內真實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。

只有實際經歷過,才能看清楚那些看不見的細節。那些理論家不會告訴你的小怪事。那些聽起來不重要,但其實會改變一切的細節。

▋ 未來會很奇怪

我會繼續這個實驗。會繼續發文、出聲、發影像。會繼續讓AI掌控大部分的表現,然後觀察會發生什麼。會犯錯,也會被識破某些時刻。但正是那些時刻,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楚。

如果你有興趣跟著我一起經歷這個瘋狂的過程,歡迎繼續看。你會看到一些奇怪的東西。你會問「這真的是本人嗎?」。有時候答案是的,有時候我自己都不確定。

但在這個所有人都在逃避AI這個話題、只想著怎麼安全地用AI的年代,有人真的把自己當實驗品,去探索80%AI統治的世界會長什麼樣,這可能是值得關注的。

至少,這比大多數人的做法更誠實。

Read more

# 我用 Gemini API 破解了 YouTube 影片秒找關鍵畫面的問題——花了一年才想通的事

在我開始用 Gemini 的 API 之前,我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卡了很久。你知道那種感覺嗎?就是你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市面上的工具就是不給你。 ▋ 那些沒辦法的時代 最一開始,我想做的事很簡單——從 YouTube 影片裡自動找出特定的畫面。聽起來沒什麼,但當你開始想要把它實際執行出來的時候,馬上就撞牆了。OpenAI 的模型?它們根本不讓你直接處理影片內容。Anthropic 的 Claude?同樣的問題,他們也會限制你對影片的存取權限。就像被隔著一層玻璃,明明看得到東西卻摸不著。 我試過各種繞路。有段時間我想用影片截圖搭配 OCR 去識別,但那效率慘到不行。也想過自己寫爬蟲去抓影片的文字敘述檔,但 YouTube 上大多影片根本沒有,或者敘述檔品質爛到不能用。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挫折,感覺就像在黑暗裡摸索,不知道哪條路才是出口。 大概花了快要一年的時間,我一直在想同一個問題,嘗試不同的方法,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失敗。有時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有時候是成本太高根本行不通。那種反覆的無力感,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難受。 ▋ Gemini

By andy

別再追風口了——我如何從「快速出產品」的狂歡中走出來,轉向解決自己真正的問題

▋ 那段沉迷「快速出貨」的日子 說實話,當 Vibe Coding 火起來的時候,我也被那種感覺迷住了。能用 AI 這麼快速地把腦子裡的想法變成產品,那種成就感真的滿到爆炸。我記得有一陣子,我幾乎每週都在做新東西——今天做個 X 功能,明天改個 Y 工具,後天又琢磨起 Z 的變體。身邊的人都在說「哇,你動作好快」,我自己也覺得特別充實,彷彿在衝浪一樣踩著科技浪潮的尖端。 但你知道嗎?那種快不是充實,只是上癮。 我現在還記得最清楚的一個例子——我看到有人用生成式 AI 做出超厲害的產品推介功能,能把一堆圖片一鍵轉成專業級的電商影片。那時候我眼睛都亮了,馬上想「這個我也能做,而且我能做得更好」。花了一個禮拜把 MVP 整出來,還挺自豪的。然後呢?Google 用 Nano Banana

By andy

當八十萬粉絲的代價是失去自己:我如何拒絕YouTube的魔鬼交易

我最近想了很久一個問題。如果有人告訴你,只要你改變自己,你就可以擁有幾十萬的粉絲和穩定的收入,但代價是把接下來的每一天都用來製作你不想做的內容——你會簽這個合約嗎? 我聽說有個頻道主,經營了一個擁有八十幾萬粉絲的頻道。老實說,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會先羨慕。但他卻在某一天毅然決然地決定放棄它。不是因為沒有觀眾,而是因為觀眾要他做的事,和他真正想做的事完全相反。演算法喜歡他拍的某些題材,但那些是他最討厭拍的。他想拍的內容呢?流量一般般。在這樣的煎熬裡,他的身心靈一點一點崩潰,直到他決定停止更新。 ▋ 我也在同樣的十字路口站過 我之前有段時間,每週都按時發影片。那時候我慢慢發現了一個模式——流量喜歡我拍的 Cloud Code 相關主題。但這就是問題啊。我本來每週的工作不是只有做這個東西。我在做很多不同的東西,但觀眾似乎只想看那一種。 一開始我試著迎合。每週硬擠出時間來拍這類內容,一邊做著我真正在做的工作,一邊為了維持這個頻道的「人設」而活著。慢慢地,拍影片變成了一種義務,而不是分享。我開始在上傳前就感到疲憊,甚至在發布後才是最累的。不是因為工作量大,而是因為一種莫名的虛無感。

By andy
如何在18分鐘內用AI把想法變成可測試產品:Vibe Coding 實戰全流程(含關鍵數據與風險)

如何在18分鐘內用AI把想法變成可測試產品:Vibe Coding 實戰全流程(含關鍵數據與風險)

導言 Grace Leung 在這支影片中示範如何以「產品思維」結合 AI 工具,將一個語言學習平台的想法在短時間內轉為可上線的 MVP。她提醒:「The biggest challenge most founders, product manager face is no longer building. Building is cheap. Nowadays with AI, it is building something people actually want.」(「最大挑戰不再是建置本身,而是用 AI 建出真實被需要的產品。」)本篇深度分析將系統化整理她示範的三階段流程、關鍵時間與數據、實務操作要點、風險與檢核清單,並補充背景說明與可直接執行的建議。 Grace 提出的流程分為三大階段,強調「以使用者為先」: 1.

By andy